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fā)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xù)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作為第一批被納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科學家精神在助推科技強國建設的征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西南大學的學子,袁隆平于我們而言有個更親切的稱呼:學長。我能有幸飾演老學長,呈現(xiàn)他的壯闊人生歷程,我感到無比的光榮與自豪。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我們應當在傳承科學家精神中挺膺擔當。”2025年6月27—28日,以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為原型的話劇《袁隆平》在西南大學上演,在劇中飾演袁隆平的西南大學2024級碩士研究生李承桓表示。
話劇《袁隆平》以西南大學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為原型,通過專業(yè)的藝術抽象凝練,再現(xiàn)了袁隆平“立志學農(nóng)”的美好初心和“禾下乘涼夢”的美好愿望。這場精彩的話劇,躍動著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等7部門主辦的“科學大師宣傳工程”(以下簡稱“宣傳工程”)的生機與活力。
2025年,宣傳工程提質擴面。在中國科協(xié)黨組的部署下,宣傳工程的子項目“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有序開展。各省級科協(xié)積極推動,各高??茀f(xié)加強校內協(xié)同,共遴選推薦長劇167部、中短劇380部。
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努力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今天,用藝術化的形式推進科學家精神在廣大青年學子心中不斷扎根,更有著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隨著宣傳工程持續(xù)推進,科學家的感人故事和光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布局——打造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品牌工程
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目標,以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必將為青年學子成長成才提供源泉活水。
2012年,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教育部啟動“科學大師宣傳工程”,以“共和國的脊梁”為主題,通過“師生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獨特方式,將科學大師的感人事跡搬上舞臺,在青年學子中播撒科技報國的火種。歷經(jīng)十余年發(fā)展,主辦單位已擴展至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青團中央和中國文聯(lián)7部門,組織高校、院團創(chuàng)排40部精品劇目,實現(xiàn)了量質齊升的跨越。
2019年,首次從國家層面對科學家精神作出系統(tǒng)性概括,立起了科技工作者追求的“高線”,同時,將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作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關鍵支撐和重要保障,劃出學術道德的“底線”,為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累計千余場演出吸引超百萬青少年走進劇場。
2025年,宣傳工程對標“賦能組織、服務人才”的新要求,成為賦能高校科協(xié)的重要抓手。在高校科協(xié)的協(xié)同推動下,254部劇成功入選“科學家故事舞臺劇推廣行動”。一部部舞臺劇在高校里樹立了一座座無形的科學家精神豐碑。
創(chuàng)排——講好科學大師的感人故事
舞臺上,一束追光落下,青年郭永懷面對抉擇話語鏗鏘:“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這是青海師范大學原創(chuàng)話劇《永懷之歌》的一幕,青年學生演員以細膩真摯的表演,讓科學家故事跨越時空,與觀眾的內心相互激蕩。
近年來,在宣傳工程支持下,一個個科學家故事通過話劇等藝術形式走上校園舞臺,激發(fā)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和創(chuàng)新活力。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對史料的深度挖掘。
宣傳工程初期的劇目創(chuàng)作,始于一場場嚴謹?shù)摹熬窨脊拧?。?chuàng)作團隊在中國科協(xié)與高校組織下,深入研讀傳記、手稿,實地走訪調研,只為精準捕捉科學家的人生足跡。
天津大學原創(chuàng)話劇《侯德榜》劇組萬里尋蹤,行程遍及京、津、蘇、閩等地,海量打撈千余份文獻,收集10萬余字素材,不僅還原了侯德榜院士的愛國情懷與創(chuàng)新壯舉,也著力刻畫了他對實驗數(shù)據(jù)一絲不茍、對工藝流程精益求精的嚴謹學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李四光院士構建信息庫,走訪其外孫女,采集近千幅歷史圖片,掌握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正是這份對歷史的敬畏與深耕,賦予舞臺劇直抵人心的力量。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對細節(jié)的深度還原。
在科協(xié)組織體系帶動下,更多高校院所踴躍參與,更多社會力量協(xié)力創(chuàng)作。2025年6月11日,在陜西省第二屆弘揚科學家精神舞臺劇展演比賽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話劇《攀登》以畢德顯院士為原型,生動展現(xiàn)其“以科學救國”為信念,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發(fā)展共和國無線電通信和雷達事業(yè)的光輝事跡。
“劇組師生查閱大量畢德顯院士的回憶錄、教學資料以及相關校史文獻,走訪親歷者、原型學生,力求每一個情境、臺詞都真實可信?!痹搫≈笇Ы處熤炀艿莱隽藙?chuàng)作歷程。
這些故事的背后,是對精神的生動詮釋。
同濟大學老校長李國豪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大跨疊合梁斜拉橋的建橋方案,力主上海南浦大橋、廣東虎門珠江大橋的自主設計建設,贏得了中國橋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機會,用首創(chuàng)精神和拼搏意志深深影響著同濟學子。同濟大學表演專業(yè)2011屆校友魯思遠,已畢業(yè)十余年,但在接到《國之英豪》出演邀約后立馬推掉了其他工作。
魯思遠說:“老校長不論身處何地,環(huán)境多么艱險,報國這件事一直都是第一位的頭等大事,從未改變。其實每次演完,我的內心都是久久不能平靜,激動、感動,敬畏?!?/p>
以戲化人,是光榮使命的強化,是先輩思想的深化,更是時代精神的轉化。
共鳴——激發(fā)廣大青年科技報國志向
宣傳工程通過沉浸式演繹和青春化表達,使科技報國傳統(tǒng)在青年群體中煥發(fā)新生機。各高校紛紛將科學家精神舞臺劇作為“開學第一課”,呈現(xiàn)給全體師生。有的高校還將科學家故事融入校園紅色踐學線路,延伸劇目輻射效應。
觀看話劇《錢學森》后,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李星達在澎湃心潮中立下志向:“我們要賡續(xù)錢老空天報國之志,傳承強國有我之心,爭做空天事業(yè)的一流人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蔣蕭宇在話劇《大地之光》中扮演李四光的學生田雅坤,他對科學家精神有了具象化理解:“既有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又包括不畏困苦、勇于奉獻?!?/p>
在西北工業(yè)大學話劇《尋找?guī)煵w》中飾演郭蘊宜老師的學生龍真認為:“參演《尋找?guī)煵w》是我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場經(jīng)歷。師老為國為民矢志不渝的精神,也在指引著我前行?!?/p>
舞臺光影演繹大師精神,情感共鳴引領創(chuàng)新實踐。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藝術表達,由內及外、由遠及近,最大限度激發(fā)出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抽象的精神標識走進青年心里、扎根思想深處。
拓展——構建精神傳播新格局
舞臺雖小,天地廣大。弘揚科學家精神,不僅在劇場里演繹,更要走出劇場、走出本校,開展校際交流、推動社會實踐,讓科學家故事在更廣闊的空間綻放光芒。
校際巡演搭建交流平臺。校際巡演成為高校間、地區(qū)間青年交流的紐帶。連續(xù)十余年,組織一大批精品劇目走進北京、湖北、陜西、重慶、江蘇、河南、廣西、山東等地開展劇目匯演。話劇《大地之光》澳門巡演期間,澳門大學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生圍繞科學家精神深度對話,開展文化交流,拉近了距離、親近了感情。清華大學《馬蘭花開》赴香港演出現(xiàn)場,香港理工大學學生隨劇情沉浸在這可歌可泣的偉大事業(yè)中,與劇中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祖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同悲喜、共命運。
柔性組織講好科學家故事。近年來,宣傳工程積極倡導高校和院系建立宣傳科學家精神的功能性柔性組織,以學生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方式,排演更多中短劇,推動形成“一院一團一劇”的眾創(chuàng)生態(tài)。同時,發(fā)起“舞臺走向大地”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偏遠地區(qū),點燃青少年科學熱情。2020年演出季期間,宣傳工程組織9所高校20余名學生走進貴州新寨小學和魁龍小學,講述錢學森、陳景潤等科學家的故事,展示飛機、艦船模型,講解科學原理,在孩子心中埋下“我要做科學家”的種子。
網(wǎng)絡傳播擴大影響力。面對活躍在網(wǎng)絡平臺的Z世代青年學子,讓科學家故事走進他們心田,就需要用喜聞樂見的形式、真摯溫暖的情感,讓青年學子在網(wǎng)絡世界引發(fā)共鳴。宣傳工程將利用中央媒體平臺、科協(xié)系統(tǒng)官媒、高校自媒體形成網(wǎng)絡傳播矩陣,讓科學家的感人故事和劇目創(chuàng)排的點滴花絮,在青年學子、校友群體、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大眾中漣漪擴展,形成引發(fā)大家共鳴的精神紐帶,奏響昂揚向上的時代主旋律。
走過十余載,“科學大師宣傳工程”已成為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國家名片。
一幕幕演出、一場場交流,如同火炬?zhèn)鬟f,讓“共和國脊梁”的精神光芒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隨著宣傳工程深入推進,點點火炬之光,終將迸發(fā)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