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楫(1898—1976), 動物學家,江蘇奉賢人。1920年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獲東南大學農(nóng)學學士學位,1928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1934—1949年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所長、動物研究所所長,1950—1976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王家楫工作照
1928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后又被聘為耶魯大學研究員,但當他聽到外國將派遣科學考察團到中國采集標本時,深感“中國人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的生物資源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開采”,毅然放棄優(yōu)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祖國開展生物科學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他考察的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diào)查尤為詳盡,獲得中國原生動物、淡水輪蟲分類及生態(tài)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1976年,王家楫(前右一)與沈韞芬(左一)、龔循矩等編寫出版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動植物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場。身為所長的王家楫,將家眷安置在上海,親自率領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先至湖南衡山,繼至廣西陽朔,最后落腳于重慶北碚。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和植物兩個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八年抗戰(zhàn)期間,條件困難,生活清貧,王家楫團結全所人員,堅持科學研究工作??箲?zhàn)勝利后,動物研究所遷到上海市岳陽路320號。1948年,王家楫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王家楫應邀赴英國考察,歷時三個月,1949年2月返國時,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遷往臺灣。王家楫同各所所長一起,并團結本所職工,不顧國民黨的威脅利誘,展開護所斗爭,拒絕遷臺。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家楫把動物研究所完整地保護下來,交到了人民手里。
1961年,王家楫(右二)與助手們正在研究替代食品小球藻蟲害藥物殺滅試驗
左起:沈韞芬、顧曼如、王家楫、陳受忠
20世紀70年代初,他不顧晚年患有嚴重的白內(nèi)障和1200度近視的困難,仍然頑強地工作,相繼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的原生動物》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區(qū)的原生動物》,記述了該地區(qū)的原生動物400多種,遠遠超過了前人對該地區(qū)原生動物區(qū)系的報道,為完成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綜合科學考察作出了貢獻;還完成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圖志》,這是他將原生動物學知識應用于我國環(huán)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嘗試。王家楫最大的愿望是要完成《中國原生動物志》,這時他常感到腸胃陣痛,但不聽老伴的勸告,仍堅持每天整理手稿和資料,想爭取早日完稿,對祖國作最后的一次貢獻。但他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1976年10月初,他終于倒下了,經(jīng)診斷為胃部幽門惡性腫瘤晚期。1976年12月19日,中國原生動物學的開拓者、中國輪蟲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王家楫,帶著遺憾,病逝于湖北醫(yī)學院第二醫(yī)院的普通病房,永遠離開了他創(chuàng)建的、連續(xù)擔任42年所長的水生生物所(含其前身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和他所鐘愛的原生動物學。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