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鑒衡(1925--2011),水利教育學家、河流泥沙工程學家,湖北省洪湖市人,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0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系,1955年獲蘇聯科學院副博士學位。1961年至1963年赴越南任水利專家。1964年回國后,先后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曾任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副院長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鑒衡(右二)查勘長江三峽時留影
謝鑒衡一生致力于江河治理,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生涯中,他帶著學生研究江河之水流、水流之泥沙,心系黃河,關注長江,為我國河流泥沙治理、相關工程學科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上世紀50年代,謝鑒衡開始研究黃河水流挾沙力、黃河下游河道及河口三角洲演變等問題。從黃河上游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800多公里路途,1956年至1965年,10年間,謝鑒衡帶領團隊5次實地考察,每次長達月余。僅是考察一次河口就要帶足7天干糧,180公里寬的河口套著無數小河口,這些小河口最窄的也有10公里,即使有經驗的船家也不敢輕易闖入。1965年秋,為了摸清黃河口泥沙運動規(guī)律,謝鑒衡逆水闖入河口,沒幾分鐘,河流突然改道流向它處,謝鑒衡在擱淺的船上無路可逃。被困第三天,河流奇跡般地回擺,他才因水得救。他一次次不顧生命危險為黃河水“號脈”,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反復試驗研究,他不僅總結出泥沙對河口游蕩性變化影響,還弄清懸河抬升規(guī)律。最終得出只有采取綜合手段才能治理黃河泥沙的論斷,提出控制黃河下游河床抬升的治理思路,指導了我國黃河下游的水害治理。
謝鑒衡工作場景
1971年起,謝鑒衡重點研究解決長江泥沙問題。為攻克該難題,他在葛洲壩工地一住就是八年。8年里,無論嚴寒還是酷暑,謝鑒衡帶領同事夙興夜寐,全身心投入葛洲壩船閘引航道沖沙技術研究和泥沙模型的試驗工作。經反復研究,謝鑒衡驗證了被恩師張瑞瑾教授概括為“靜水過船,動水沖沙”的解決方案,確定了最佳沖沙時間和沖沙歷時,為葛洲壩工程的整體布置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樣是在極為復雜惡劣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謝鑒衡主持葛洲壩壩區(qū)泥沙模型的試驗研究工作,一點點探索試驗、一步步艱難攻關,卓有成效地解決了船閘的回流淤積、異重流淤積和壩區(qū)河勢規(guī)劃等重大技術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汗水換來果滿枝。1981年秋,葛洲壩三江航道沖沙閘首次啟閘沖沙,僅用12個小時便清除了淤積在引航道上的300多萬立方米泥沙,“靜水過船,動水沖沙”方案成功獲得實踐檢驗。
謝鑒衡書房工作
(通訊員:蔡瑞 董云霞)
【背景資料】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設,發(fā)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偉大號召,防洪抗旱、疏浚河流、推動農業(yè)發(fā)展成為擺在面前的緊迫艱巨任務。在此背景之下,水資源工程與調度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謝鑒衡胸懷“國之大者”,滿腔雄心扎進江河泥沙治理研究,參與解答“黃河漲上天怎么辦”“如何治理長江水患”等系列“國之大問”。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